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陕西省 > 西安市 > 阎良区 > 武屯街道 > 宏丰村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宏丰村

地名: 宏丰村 隶属: 武屯街道
区划代码: 610114006203 代码前6位: 610114
长途区号: 029 邮政编码: 710000
车牌代码: 陕A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宏丰村位于武屯镇南1.5公里处,下辖新民、耿东、耿西、武庄、两镇、南郭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两镇堡。现有村民874户,3313人,耕地面积5929亩。民国时该村北部属武屯镇,南部属相桥镇。建国初行政隶属变化频繁,先后属于临潼县交口乡、武屯乡。1958年大公社运动时,成立宏丰大队,下辖6个生产队,属于临潼县阎良公社武屯管区。1961年属武屯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时,改名为宏丰村,属临潼县武屯乡。1987年随区划调整划归阎良区。该村村域内地势平坦,处泾惠渠灌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有富渭公路、郭靳路、川宏路过境,交通便利。农民收入以农作物种植、奶牛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辖区有两镇十字、南郭十字、耿西十字三个商业网点。

一、村组概述

(一)新民

该村系清末山东移民建村。约1892年,山东省昌邑县北孟镇朱志春迁入陕西,先后卜居富平连城、临潼关山及武屯三合村,后在此购买耿许东堡赵振隆田地定居,行医兼务农,故村名为朱先生庄子。又因此村在宏福寺之北,外地人也称此村为宏福寺。1934年,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时,改名新民村。1949年该村有105人,2010年有369人,耕地面积600亩。村内有木器加工厂1家、面粉厂1家。该村有朱、赵、李、焦、冯、等姓氏。焦姓两支同宗,祖籍均为山东昌邑,始祖为焦增。光绪年间十四世孙焦佃选携家小迁此,为南支;另一支光绪年间从昌邑迁阎良镇谭家堡,后有一子也迁于该村,此为北支。

(二)耿东

该村全称耿许东堡,因当地人将耿衍读为荆,故又有荆许之名。明代叫长市村,后因村中耿、许两姓居多,遂改名耿许堡。清末该村遭兵燹,余民分别在原村东西两边另建新村,取名耿许东堡和耿许西堡。耿东堡旧有城墙,东西约100米,南北约70米,开一南门,解放后拆除。1949年该村有70人左右,2010年有228人,耕地面积450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该村有许、王、李、郭、陈、肖、赵等姓氏。许姓为该村第一大姓,相传系-移民,近几世的谱系为“应、思、临、友、忠”;王姓三支,一支系老户,相传从阎良镇朱卢堡迁来(待考),另一支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还有一支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陈姓迁来;李姓始祖李东海,明永乐二年(1404)由-迁至河南新郑县东土桥村,约1924年,迁新郑十九世孙李凤岐(1896~1973)从东土桥迁此定居;郭姓系许姓外甥,解放后由武屯南郭村迁来;陈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三原县独李乡南仵村迁来;肖姓解放初从武屯镇土刘村迁来;朱姓系清末许氏招赘河南朱某的后裔;另有赵姓原籍合阳,清代迁来该村,今绝嗣;黄姓于1954年从河南漯河迁来,今绝嗣。

(三)耿西

即耿许西堡。解放前有城,李定五曾主持修补城墙。1949年该村有130人,2010年有395人,耕地面积600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该村有李、高、南、许、王、郭、刘、张、白等姓氏。李姓、高姓为该村老户,明代已在此定居;南姓于康熙、雍正年间从渭南迁来,始迁人为南毓泽、南毓成兄弟;郭姓解放前由河北迁入;王姓系1962年迁入的华阴移民;张姓1972年由镇安迁入;白姓、刘姓解放后土改时由武屯镇三合村迁入;许姓解放后从耿东堡迁入。

(四)两镇堡

该村系清末山东益都县移民所建,因民国时分属武屯、相桥两镇管辖,遂名两镇堡。现分为镇东、镇西两个村民小组。1949年该村有230人,2010年有980人,耕地面积950亩。该村群众大多信奉天主教,村内有天主教堂一座。两镇堡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蔬菜种植、贩卖,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小车已增至20余辆。该村有周、孙、许、赵、邹、盛、于、侯、杨、黄、王、刘、白等姓氏。孙姓系1918年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迁来的孙氏十六世孙圣清、溪清兄弟之后;许姓清末从山东益都县迁来;周姓清末从山东益都县迁此;刘姓于1976年从陕西绥德县迁来。

(五)武庄

即武家庄,因该村有武姓而得名。2010年有村民490人,耕地面积950亩。该村有张、武、盛、薛、刘、王、韩等姓氏。武姓先祖明初由陕西白水迁至临潼武屯镇广阳屯,武庄的武姓源出广阳屯。现在的“忠”字辈为白水迁此地后的19世孙。

(六)南郭村

该村解放前属临潼相桥镇管辖,因渭南县官道里郭氏四兄弟最初在此定居,故而得名官道郭,又因地处武屯镇南部,1957年改称南郭村。民国时有城,东西约130米,南北约100米,辟有东西二门,一条街道贯通东西,城内有两排住户,计26户,170人左右。城东西分别有一座古庙,群众称为东庙、西庙。1980年,地下水位上升,原村址不宜居住,遂分为三个生产队,在老村子周围另建新村,根据居住情况,分别称为郭北、郭南、郭东。2010年3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010人, 耕地面积1850亩。该村有郭、刘、周、马、黄等姓氏。郭姓系该村第一大姓,由渭南官道迁来,后裔分为四门;周姓由临潼县城的周家场迁来;刘姓民国时由富平留古镇迁来;袁姓系周家的外甥,解放前从蒲城卤泊滩迁来;马姓、黄姓分别从河南、蓝田县迁来。

二、本村人物

郭子明 武屯镇宏丰村南郭组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考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在-军岳维峻部当排长,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春,被派入-军独立第十五旅任连长,秘密组织士兵准备-。同年12月,参与领导大冶兵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第五纵队二支队大队长。1930年7月任鄂东南红军独立第三师七团政治委员,不久任师参谋长。1931年2月任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三师(鄂东南红三师)师长。7月成立鄂东南苏维埃政府,被选为执行委员,担任军事部部长。后率部参加了巩固发展鄂东南革0据地的斗争和反“围剿”作战。同年10月调任红十六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被选为0湘鄂赣临时省委委员。4月被选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改任湘鄂赣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湘鄂赣革0据地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第二任校长。1934年秋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原地坚持斗争,任湘鄂赣军区副参谋长兼红十六师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湘鄂赣地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6月,郭子明在平江地区一次突围中英勇牺牲。

李定五(1898~1976)原名焕章,今武屯镇宏丰村耿西组人。先生出身贫寒,曾就读于临潼华清小学,后投笔从戎,在同乡李虎臣麾下,曾被派到四川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回部队,历任排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靖-驱陈战争、北京政变、西安反围城之役,转战秦豫燕皖,每战必先,屡立战功。1930年10月任新编第3师新编2旅旅长,1931年8月任暂编第三旅旅长,驻军湖北。1934年7月在湖北崇阳县被解除兵权。后回归故里,任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5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衔。1948年11月任陕西省自卫委员会委员。1949年5月,拒绝去台湾,在西安迎接解放。建国后任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西安市砖瓦厂厂长等职。先生同情革命,倾心进步,解放前早已成为中国共产 党的忠实朋友,多次为地下党传递重要情报。先生热爱家乡,生前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1933年和1942年在故里先后兴办了宏丰小学、武屯小学两座学校。1931年,回乡散发银元2000块、铜元1000块。1932年家乡遭年馑,先生从湖北购得八万斤米面运回家乡救济灾民。同年,家乡流行霍乱,先生在湖北购得疫苗,并亲自带领4名军医回乡,为民防疫诊治。1941年,武屯镇的邢暮旦、刘顺德为非作歹,先生派人将其缉拿归案,就地正法,为民除害。1976年8月16日,李定五先生在西安病逝,1979年归葬故里。

李丙章(1905~1948)定五之三弟,民国后期曾任武屯镇镇长,与共产 党人友善,做过许多对革命有益的事情。他多次让谈国帆等人在他家住,以作保护,让地下党人邓文宏給他背枪以掩护其真实身份,后又支持邓文宏做“两面身份的保长”。1941年8月11日受谈国帆之托,亲率武装赶赴赵家庄,参与解救了被**武装包围的进步人士梁信之等人。1948年病逝。

郭振亚(1918~2002)字金荣,南郭村人。1938年经其同学许景先和支部书记张宏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秋后,建立宏丰地区的党支部,郭任支部书记兼宣传委员。后与周边的炮张支部、交口辛里村完小支部取得联系,建立联络点,郭任联络点的负责人。期间,他积极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鼓励青年参军报国;根据上级指示,护送地下党员过境;掩护外地被追捕的党员在当地隐蔽。解放后,他先在临潼县供销部门工作多年,担任基层供销社督导员、主任等职。1960年后任临潼县印刷厂厂长、建筑队党总支书记、阎良砖瓦厂厂长。1962年调任陕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办公室主任。1980年离休。2002年元月去世。

许景先(1920~1947)又名济中、立行、余政,1920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一),生于宏丰村耿东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景先考入尧山中学。1938年春经张敏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任尧山中学党支部宣传委员,同时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受党组织委派返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他先后在交口小学、白杨树寨子小学、宏福寺小学(今阎良区武屯镇宏丰小学)任教,并负责那里的党支部工作。在他的引导和影响下,交口、武屯先后有二十多名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1年秋,许景先同志被0陕西省委调到关中军分区警一旅政治部工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1944年春,又调到警一旅三团政治部任股长。1945年,景先调到该团二营任教导员。1946年春,景先同志又到省委教导团干训队学习待命,并任干训队党支部组织委员。同年7月,许景先同志被派往眉县,任0眉县县委副书记。许景先到眉县后,配合地下县委书记马德做好县委工作,具体负责传送情报、筹措经费,联系指导武功农学院的地下工作。1947年1月,许景先随地下县委书记马德一起到陕西旬邑的马栏镇向省委汇报、请示工作。3月22日出发返眉,途径耀县移寨北坡村时,不幸被-西和乡乡队副杨峰山逮捕,次日晚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1950年1月21日,国务院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1951年,0陕西省委派人将他的忠骨送回故里,安葬在他曾经任教的宏福寺小学北侧。

王志学(1926~2008)1926年9月生于耿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历任西北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演出队长、指导员,五一剧团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先后创作改编了《蟠龙峪》、《金沙江畔》、《白蛇传》、《红楼梦》、《生死牌》等秦腔剧本,主持编写了《艺苑春秋》、《民众剧团艺术纪实》、《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西省戏剧志》等。1951年,王志学同志奉命组建陕西军区五一剧团并担任团长,在“改人、改戏、改制”的过程中将一个旧艺人班底改建成了生机勃勃的五一剧团。在担任省剧协副秘书长并主持日常工作期间,王志学同志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牢牢把握戏剧事业的发展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积极推动我省戏剧活动、学术研讨的开展,提高了省剧协在全国的影响力。1983年3月, 王志学同志任《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和《陕西省戏剧志》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兼办公室主任。他为志书的编纂呕心沥血十八载,为陕西戏剧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中央文化部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及陕西省文化厅的表彰和奖励。 他是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一位优秀戏剧工作者,为陕西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 2月 18日,王志学同志在西安病逝。

李国章(1931~2010)0党员,耿西组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9年参与华清池的扩建工程。以后曾担任东花园饭店经理、行者公社副书记、临潼县第二生产资料公司经理、北屯公社社长和书记等职。1985年起担任临潼县旅游公司经理、书记,阎良区食品工业办主任。1991年退休。2010年病逝。

李庆繁1934年6月15日出生,耿西组人。1950年10月在西安市第一中学参军,在陆军第一步兵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军一师司令部工作;1952年10月随该师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入党。1958年10月返回祖国,先后在福建、内蒙等前线驻防。在部队历任军事教员、排长、参谋、股长、副参谋长等职。1976年6月转业到北京市通县第二商业局任书记、局长。1994年退休。

李瑞华 原名德顺,祖籍河南新郑市辛店镇东土桥村,1939年3月6日生于武屯镇耿东堡。1958年参军到青海。1987年由兰州军区陇西物资库转业到临潼县林业局(后与农业局合并为农林局),历任该局-、副书记、副局长等职。1999年退休。

李富华 原名德群,李瑞华胞弟,生于1949年3月15日。1968年参军,转业后先后在华县、山西河津、西安阎良等地从事医疗工作,在治疗肝病、乳腺增生、脑血管病方面颇有建树。曾任阎良区武屯地段医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重视医疗技术人员培养,多次受到市、区卫生部门的表彰。2002年退休后,仍居家为人诊疗。

王联社 耿东组人,生于1957年2月。1974年12月入伍。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新疆大学上学。1986~1999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环境监测站工作,历任室主任、副站长、站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现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

许耀辉 又名丹,1968年生于耿东组。现系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航空城书画院会员、西安市阎良区民间书画交流中心理事。以布衣之身,于农事之暇,究心绘事二十余年。专工花鸟绘画,所绘牡丹笔法流畅,用色独到,神姿绰约、充满盎然生机。画作曾参加中国书法之乡三原于右任杯全国书画大赛、中国共产 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大展、首届中国牡丹艺术论坛暨全国牡丹诗书画创作活动等展赛,均获“优秀作品奖”。

三、文物古迹

【明代石香炉】 刻制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1994年春出土于耿东村西北泾惠渠南侧,一同出土的还有明代青砖,现由村民李先生收藏。香炉通高23厘米,顶部长48厘米,宽31厘米,底部长36厘米,宽21厘米。正面为二龙戏珠线刻,上沿有铭文曰:“维大明隆庆六年岁次壬申二月”。右侧有铭文。据铭文记述,此香炉系“临潼县永丰乡张北里长市村”道教信士耿彦禄、耿世寅父子为“道管王演柱徒弟墓”敬制,富平石匠刻石。此香炉对研究当地明代的行政区划有一定价值。

【清代南氏世系碑】 刻制于乾隆年间。原立于耿西村西南氏先茔前,现仅存下半部分,由南氏后人南九成保存,残高67厘米,宽65厘米,厚15厘米。碑文系乾隆年间贡生南人龙撰写。据碑文记述,南氏先祖南均甫原居蒲城。明初,均甫子义安迁居渭南。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著名方志学家南轩是其六世祖。后遭兵燹,家道中落。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南毓泽、南毓成兄弟自渭南迁居临潼渭北之耿许村。此碑对研究当地人口变迁、南姓渊源有一定价值。

【武氏墓群】 位于武家庄北的泾惠渠南。这里是清朝中期武氏族人的一处墓地,因墓地原有一倒着尚未雕刻完工的石马,故人称“倒马坟”。该墓群在“文革”中被挖掘,出土的墓志铭及石碑起初存于武屯镇武家庄的仓库,后被铺地用了。原有广东梧州府怀集县知县武懋仁墓志已佚。武氏族人武玉贵现收藏有清代武宜庵墓志盖,-“皇清处士宜庵武公墓志铭”十一个篆字。其余墓志均已散佚。

【许景先烈士墓】 位于新民村南。1951年,许景先烈士遗骨由耀县迎回安葬于此。1992年,政府拨出专款维修墓地,建矮墙一周,划定墓地保护面积40平方米。1997年7月10日,阎良区民政局为烈士树立墓碑,并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许景先烈士的女儿许烈烽(现居西安)保存有烈士生前照片、书籍、日记、帽子及迁葬时的锦旗等遗物,是重要的革命文物。

四、教育简史

宏丰小学位于宏丰村两镇堡与新民组之间,占地10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497平方米。现有一至六年级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9名,教职工25人,设正副校长3名。

该校原名宏福寺小学,1933年由时任-陆军暂编第三旅旅长李定五先生捐资创办,并亲自题写校名。校舍最初为宏福寺的大殿,大门向南,历史上曾多次重修扩建。1984年,时任校长丁均地在宏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兴建砖木结构的教室4排,校容校貌焕然一新。2008年,上级先后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2100多平方米的三层框架综合楼,投资6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餐厅及水冲厕所,并投资50余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改建,另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部十四室。该校十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2007年至2009年被多次评为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和教学质量优胜单位,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市级绿色学校”光荣称号。

五、医疗卫生

清代该村的医疗情况已不可考。民国时,村民诊疗主要依靠中医,当时新民村的朱大夫、耿东堡“捏肚子”的河南新郑县移民李有在当地较有名气。上世纪六十年代,宏丰大队办起了保健站,设在两镇堡大队部内,先后在此工作的有邹广福、刘雪燕、李德胜等十余人,主要从事医疗和防疫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仅留1人负责本村防疫,其余人员大多独立开设诊所。当时新民村的朱文湖尤长于儿科,退休居家,仍坚持为群众诊疗。耿东组的李富华从事中医诊疗近四十年,从武屯医院退休后,仍居家为群众诊病。现在本村有村卫生室1所,村民看病十分方便。村卫生室医生郭战负责本村的防疫、合疗、卫生等工作。现在全村3266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98.5 %

六、特色介绍

【老杨家羊肉泡馍】 在宏丰村新民组富渭路西侧,有一家不起眼的餐馆,但却生意兴隆,它就是以经营羊肉泡馍而闻名一方的老杨家羊肉泡馍馆。它的经营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杨福新在武屯街道经营羊肉馆。1984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杨福新长子杨青茂继承父业,在新民村开办羊肉泡馍馆。由于其味道独特,遂成为当地群众的美食。杨青茂去世后,其子杨永深继续经营。他采用祖传秘方,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该店的用馍是石子发面馍,食后易于消化,为其一大特色。

【宏丰村的致富菜——芹菜】 宏丰村水利条件好,适合种植蔬菜,这里种植的芹菜特别鲜、脆、嫩,商品率很高,颇受菜商青睐,远销全国各地。2006年,由于菜农市场风险意识淡薄,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芹菜丰产滞销,每斤仅卖几分钱。此后,当地政府加强了引导、支持,降低了芹菜种植销售的风险。2010年宏丰村芹菜种植户多达310户,占全村总农户的36%,共有3000多亩,每公斤芹菜价格始终稳定在0.6元左右,销路畅通。芹菜的种植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的种植户在育苗、拔草、施肥、浇水、出菜等环节都要雇人,随叫随到的“钟点工”应运而生。现在,芹菜已成为宏丰村的致富菜。

到宏丰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