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山东省 > 菏泽市 > 牡丹区 > 高庄镇 > 贺庄村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

地名: 贺庄村 隶属: 高庄镇
区划代码: 371702105206 代码前6位: 371702
长途区号: 0530 邮政编码: 274000
车牌代码: 鲁R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贺庄

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西临引黄输沙道,北隔干渠与李庄乡相望,村成方形,东西街道四条,居民175户,970人,耕地1132亩,土质多淤,水利较好,由学校一处,窑厂一座等。

据《贺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贺氏由山西高平县美良川迁至曹州西北潘满店。大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打官司输于老和尚,后生气而迁入西菜园建村,取名贺庄,官司简为三句话:一、盖房越脊柱拱梁,二、三千银鸡吃尽方圆十里、寸草不生。三、琉璃瓦猪圈上。

其一、始祖盖房高于和尚庙为柱拱梁

其二、当时养鸡过多,对外危害较大

其三、把庙上琉璃瓦安在猪圈上为欺负和尚之理由,故败诉于老和尚

后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委会下辖:贺庄、丁庄、吴庄、曹庄、屈庄、徐庄、刘庄、菜李八个自然村,耕地3292亩,3150人。

历史名人:

贺泮藻(1873.5.5——1960.6.1),字文薮,男,汉族,清末秀才,无党派民主人士。清朝末年,任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主管,直隶黄河河防局职员;民国时期,历任直隶黄河河防局南岸分局代理局长、局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南岸办事处主任兼南二总段(高村)段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局长,民国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北分局局长;1943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建国后任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他毕生从事治黄事业,熟谙河事,长于埽工和堵口。一生抢险堵口无数,足迹遍及冀鲁豫黄河沿岸,深受群众称道。

一、立志治黄。贺泮藻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与哥嫂相依为命,受亲朋接济考中秀才。黄河过去有“五年三决口”之说。黄河连年多次决口的悲惨景象深深刺痛了贺泮藻的心,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治理黄河的信念。稍长到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做苦工,烧制专门用于黄河堵口的大青

砖。因表现出色,后晋升为窑场主管。

1906年夏秋之交,黄河再一次爆发洪水,大堤出现重大险情。在堤下主管窑场事务的贺泮藻听到险情,立即带领窑场的民工冲向大堤。他一边策划抢险方案,一边派人到河防营搬兵筹料。由于险情重大,贺泮藻和民工们跳入水中筑成“人墙”,打木桩、填土袋、抛青砖、下料捆,终于避免了一场劫难。正是这次机智、果断、勇敢的行动,得到河防-的认可,遂到河防局任职。

二、临危受命。贺泮藻虚心向行家请教治河技术,积极参加修堤筑坝、排险堵口等河务,慢慢成了治河的行家里手。1920年秋,牡丹区岔河头村至刘庄口以北发生险情,二华里的大堤被洪水猛烈冲刷,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当时黄河是分省治理的,刘庄虽属直隶省河防局修守堤段,但若从刘庄开口,主要受灾的是鲁西南,甚至波及苏北地区。农民首领刘长久等带领义民600余人投入黄河险工抢险,并趁大名府道尹张昌庆视察刘庄工程之际,向其-,遭到推诿,发生冲突。张昌庆等偷偷逃离工地现场,委派贺泮藻代理南岸分局局长,具体总负责抢险任务。从7月开始到10月结束,抢修堤坝数十段,终于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同时,贺泮藻又在刘庄口至高寨十余里长的险工段大堤外,另修了一道半园型堤堰,用于滞留决口的洪水,工程旧址至今依稀可见。

三、造福黎民。1926年8月,黄河南岸刘庄河决,当时决口四十余丈,经冲刷口门宽760米。河水流入巨野赵王河,宽十五里,淹金乡、嘉祥二县。面对灾情,贺泮藻多次面见山东保安司令张宗昌,称直隶因战后工款无着,刘庄工情奇紧,要求拨款堵口和救济灾民。张宗昌遂协助直隶河防费三万元。当时有几千灾民逃到大堤上,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等着救济。贺泮藻就在黄河大堤上挖灶埋锅16口,安装马拉石磨4盘,昼夜不停为灾民磨面做饭,确保了灾民生活。

自1920年以来,鄄城县李升屯民埝、菏泽县刘庄大堤、东明县黄庄大堤、濮阳廖桥、王庄民埝、长垣县庞大堤相继出现多次大的决口,均在贺泮藻的指挥带领下,成功拦堵,维护了数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贺泮藻任民国政府黄委会河北分局局长。是年-军队为延缓日寇疯狂进攻,炸开了花园口大堤,致使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年过六旬的贺泮藻对此无能行径义愤填膺,并-当局,坦陈危害,要求采取措施,安抚照顾灾民。与此同时,委派下属到灾区考察,指导抗洪救灾;并组织带领河防局员工,加固堤防,以备洪患。

1946年3月,贺泮藻奉命参与郑州花园口堵口工程。-炸毁的花园口大堤决口宽1460公尺,新槽涮深11公尺,洪流滚滚,势不可挡。在美国水利专家察德运用西方技术堵口失败无奈之际,民国政府采纳潘镒芬、贺泮藻等老专家的建议,采用打椿、建桥、抛石、平堵的传统堵口方法,将花园口的“龙门”合住。在一年多的抢险堵口、“合龙门”中,贺泮藻不服老、不怕苦,坐阵指挥,吃住在工地,羸得民工和技术人员的爱戴。

四、抛礼帽“合龙门”。1935年7月,鄄城县临濮集黄河段决口,周边的曹州、济宁、曹县、巨野等几个县被淹。封堵决口历时两个多月。在堵口的关键时刻“合龙门”时,水位突然上涨,水流加快。工地上一片哗然,广大民工无不垂头丧气。贺泮藻遥望了一下水势,察看了一下水情,急步来到工地前,当众将自己头戴的礼帽抛向水中,并大声对着黄河说:“河大王啊,如果你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漂过来;如果你不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冲走。”整个工地鸦雀无声,几百双眼睛凝神观注。不大会礼帽漂了过来,顿时人声鼎沸,士气高昂,全体民工一鼓作气合上了龙门。这件事情渐渐在百姓中口碑相传,被演义成神话:“贺泮藻把礼帽往黄河中一抛,黄河水就降下去了。”后来有人问及此事,贺泮藻说:“当时虽然水位上涨、水流加快,但是水势平稳。我们治河有句行话‘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如果当时我泛泛地说教给大家鼓劲,民工们不懂水性不谙河事很难信服,不得已出此下策。”

五、壮心不已。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成立后,非常缺乏治黄人才和经验。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会主任,从事治黄事业40多年的王化云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听说东明县(笔误)有位叫贺泮藻的老先生,是老河工出身,做过-黄委会河北分局的局长,在埽工和堵口上很有一套,就派人专程把他请来,做为我们的技术顾问。当时生活很苦,大家都是供给制,只有对他特殊照顾,请他吃小灶,按月发一部分零用钱。他还带着一个佣人,叫赵锡田,都称他为老赵,专门照顾他,给他做饭,我们将他两人全包起来了,后来赵锡田在黄河上干了一辈子。贺泮藻不讲治河理论,但他经历的抢险堵口很多,经常请他讲埽工和堵口的经验。”“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黄河决口、堵口的事。‘够不够,三丈六’这句黄河河工修坝的行话,我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的。”

贺泮藻不顾年老多病,先后参加了河南贯台、山东垦利等多次大规模的黄河抢险工程。他还主动参与治河理论研究,把毕生的治黄知识,制埽、堵口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一些技术编成“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堤坝湿软,定有危险”、“堤坝塌方,放埽打桩”、“够不够,三丈六”等口诀教给大家,使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新鲜易学,切实管用。黄河洪水期,为防止风浪冲击堤坝,贺泮藻提出了“大堤防风一条线、秸杆草捆浮河面、杀风挡浪很简单”的护堤技术;决口合拢时,最后的“龙门口”是关键,“上水口阔、下水口收”时,他提出用“鼠尾埽”堵塞合拢,这样下埽后可不致流走。在他的传授下,使工作人员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担当起治黄重任。他的许多技术口诀,直到现在堵口时仍然富有成效。

王化云把贺泮藻提出的“宽河固堤”、“拦河建坝”治黄技术,作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战略决策,写入《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中,被全国人大二次全会通过。并在15年内在黄河干流上修建346座拦河大坝,在支流上建起了众多水库,为黄河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英名长存。贺泮藻为人谦逊热情,生活俭仆,体贴百姓,其美德和善举在黄河沿岸和故乡广泛流传。现在许多高龄老人,一提起贺泮藻,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大好人,不仅治河有功,为群众办的好事也说不完。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度过灾荒,贺泮藻就采取“放帐”的形式对外“放粮”,声称年景收成好转后既要还本还要付息,实际上不让老百姓偿还。这样不是十分困难的家庭就不会再“借”粮食了,从而保证了把有限的粮食救济给最贫穷的群众。他遇到或听说谁家患病遭灾时,总是亲自或让子孙送去钱物,以解燃眉之急。得到贺泮藻接济过的人不计其数,仅牡丹区李村镇高寨村就有60多户200多人在他救助下度过灾荒,保全性命。

贺泮藻乐善好施的行为,赢得了群众的尊崇和爱戴,百姓都乐意和他打交道,群众为他送了很多“万民伞”。他家有一部马拉轿车,谁家娶媳妇或出远门,可以随时借用。他家的留声机好似村民的公有财产,谁愿听打开就听,家里经常坐满了听唱的男女老少。

贺泮藻老人已去世多年,他治黄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的还被演义成神话;他造福黎民的功德被百姓铭记在心中;他治黄的经验经后人的实践已升华为理论,至今仍然指导着治黄事业……

贺广建,男,汉族,1923年8月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49年2月2日在河北保定经孔会民、张景道介绍加入中国0,49年8月在南京转正。本人1946年8月在南华县自愿参军,1948年12月在华北八旅30团1营二连人排长,1949年8月至1951年1月在二野军政大学,1951年8月至1953年8月在朝鲜志愿军二方部,1953年8月至1955年9月在济南荣军四中队,1955年9月至1962年9月在山东临沂蒙阴粮食局,1962年9月至现在在山东蒙阴县高都区粮管所。

贺清亮,男,1933年2月生人,0党员。1945年5月至1946年5月任贺庄行政村儿童团长。1952年加入中国0。自1946年6月,历任南华县-通讯员、曹县-通讯员、曹县-城关派出所预审股、治安股、内勤股员、曹县-政保股股长、曹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76年任曹县-局长,1983年3月至1988年历任0郓城县委员、-党组书记、-长。1988年离休。

贺民,男,出生于1964年2月,0党员。1983年7月至1984年4月,在山东省郓城县师范任教;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任郓城团县委宣传部长;1987年6月至1988年1月,任郓城县团县委副书记、书记;1998年1月至2000年2月任郓城县王井乡-;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任郓城县潘渡镇-;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任东明县委常委(期间挂任淄博市临淄区委常委。2006年6月至今任菏泽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吴万福,男,汉族,1942年10月7日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52年至1957年在白虎读书,1952年至1960年在菏泽二中读书,1960年至196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63年至1969年在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读书,1969年至1984年在山东大学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师职、培养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人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84年至1996年在山东计划统计干部培训中心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2000年在山东经济计划学校工作,曾任校长兼-(高级经济师),2000年退休(正处级),属山东法官培训学院管理。

吴景斌,男,汉族,1965年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73年至1978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78年至1980年在高庄完小读书,1980年至198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83年至1987年在山东大学读书,1987年至1990年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1990年至2008年在山东省财政厅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至今)

丁庄,位于高庄集西北2公里引黄输沙道东侧,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55户,230人,多宋、冯姓,耕地290亩,多淤地。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丁姓从-县迁此建村,取名丁庄、

曹庄,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南连吴庄,北临贺庄,呈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56户,225人,耕地267亩,相传该村建于西汉时期(公元209年-公元24年),曹氏已传八十八世,以姓氏得村名。

吴庄,据吴氏始祖泰伯之碑录:吴氏开始始祖泰伯生于殷商高宗三十六年,崩于商乙四年丙寅,享年九十一岁,在位四十七年,周太王亶又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季历生子昌才华出众,太王宠之意,传位季历而立昌,泰伯孝,趁父病同仲雍顺父意,托言衡山采药不继位。太王故,回奔丧,季历让之乃不受,季历死昌让之仍不受。泰伯反江南尊氏裕,断发纹身,把北方技术传于荆蠻,改一年熟为两年熟,广种农作物,兴修水利,经济迅速发展,教化乡民,全熟为食,并建江南第一村梅里,甚爱民,归之者数千余,并拥立为王,逐建吴国,乃吴姓始原。并筑城御敌,为江南最早古城。泰伯三让,系怀开拓江南风裕进化功德卓著仁让高踪至德无名武王追封为伯,明太祖追封为神。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民崇其德,封为三让王,逢其诞辰到泰伯庙祭拜者甚重。泰伯英明,梅里之声传遍世界,立碑铭记。

2004年11月

位于高庄北2公里,靠曹庄,村呈长方形,南北街一条,居民70户,310人,耕地354亩。1980年地名普查时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吴庄。

据吴氏建陵鲁菏分派始祖节极略传叙述

吴公节极生于元后期吴江人建陵季扎之后商配崔氏生子-东西享年八十六岁帝擢升为山东省胶州府总兵后到山西省平阴府任总兵时曹郡连年水灾瘟疫蔓延人烟减少洪武二年集山西洪港平阴大同广霊府州大举迁民至曹皇旨令我祖节极带兵护送至公奉旨同本郡守县令移民逐家安置吃住耕各得其所数年后经济繁荣民心安之公食其君上表于帝落居此乡寿终圣旨追封为镇国将军大都督。

到贺庄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