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高庄街道 > 响水河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响水河村

地名: 响水河村 隶属: 高庄街道
区划代码: 371202003218 代码前6位: 371202
长途区号: 0634 邮政编码: 271100
车牌代码: 鲁S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响水村位于莱城西南4公里。高庄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公里多。北邻上台子,南接石棚,东西隔岭与埠阳村、槲林村接壤。全村77户,总人口267人,土地250亩。

村庄沿河而建,发源于徐家峪南部山区的一条小河,由南向北穿村而过,经坡草洼入汶河。村南有一瀑布,每逢雨季,河水涨满,飞流直下,声似雷鸣,数里可闻,故村名为响水河,因重名,故于1982年经莱芜县地名办公室批准改名为响水村。

响水村现有刘、张、吴、亓、伊、彭、段7姓,刘氏居住时间较长。清道光年间,刘氏家族中刘琢中过举人。清光绪初年,伊永禄中贡生。

响水村旧属城区月盛乡;解放初期属十六区汶南乡,后改为蔴湾乡;1958年属高庄人民公社;高庄人民公社撤销后属矿山人民公社高庄管区;1964年高庄人民公社恢复仍属高庄;现属高庄街道办事处管辖。

响水村确切建村年代,现在无法考证。因村南岩石质地优良,且有一大型采石场遗址,传说乃当年修建莱芜城墙时开采的。老人流传:“先有响水河,后有莱芜城”。以此而论建村年代当在明朝或明朝以前。村中原有关帝庙一座,传说始建于永乐年间,后年久失修坍塌,抗日战争爆发后,村民集资重修关帝庙,目的是祈求关老爷保佑一村平安。重修后的关帝庙乃砖石结构,青砖黑瓦,古朴典雅。村北有土地庙一座,系用5块巨石砌成,从巨石侵蚀的程度分析,距今至少有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

村内原有古槐一株,高约10多米,粗可数围,1952年与上台子村合办小学时伐了做了课桌凳。村后土地庙左右各有古槐一棵,树身俱已中空,树洞中可容数人,已于1958年炼铁时砍伐了,而今三株古槐俱已无存。

响水村地处丘陵,村中有河,可谓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桃源仙境”,“崮子崖奇观”,“村前飞瀑”,“村后牛槽湾”。村民称之为响水四景,对其情有独钟。

村中有南北二桥,北桥建于1973年,单孔石拱桥,桥高5米,宽3米,长15米,后于1988年加宽至5米,桥两边有铁栏杆。南桥建于1987年,为双孔石拱桥,桥高5米,宽4米,长18米:两边有红砖砌成的桥栏杆。南北两桥均用精雕细刻的优质青石建成,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桥体坚固,成为村内一大景观。

响水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沥青路直通村里。出村北行1公里即接鄂牛路与下台子,交通便利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带动了运输业和采石业的发展。全村有20多台拖拉机,村南有四处石料厂,每天都有大量优质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往莱城各建筑工地。同时村民生产的各种水果、生姜等农产品也都能及时运往外地销售。

响水村人口少,解放前没有学校,1952年与上台子、下台子合办小学一处,学址在上台子村。1964年自办小学,一个班,三个年级复式教学,学生共计30多人。到1970年扩充到两个班学生共计60多人,仍是复式教学。1980年仍与上台子合校,校址在上台子村。现在学生上学都在高庄中心小学,校址在高庄村。村民大都重视教育,尊师重教,舍得在教育上投资,解放后有十几人考人大学,亓庆华、亓庆贵、亓大栋等人是其中较有成就者。

响水村原来没有水井,村民生活用水都到河里去挑,既不卫生也不方便。为改变这一状况,1965年秋后在村南瀑布下面的河床西侧,放炮凿石,在青石板上打出了一口26米深的水井,井水甘甜,可是好景不长。1975年以后,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往往干涸。吃水再度成了困难。从1975年后村投巨资钻深井7眼,最后于1979年在村西钻出一眼300米的深井,水量丰富,水质优良,随即建了水塔,村民们都吃上了自来水,又建了扬水站,修了500米长的水渠,全村半数以上的土地都浇上了水。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到响水河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