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方下街道 > 鲁西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鲁西村

地名: 鲁西村 隶属: 方下街道
区划代码: 371202007250 代码前6位: 371202
长途区号: 0634 邮政编码: 271100
车牌代码: 鲁S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鲁西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方下镇西南8公里处。早先由3个小村组成,自东往西依次为高家庄、鲁西和下洼子,后合三为一。民国初年,即有“城西第一村”之盛名,现仍为莱芜西部重要集镇。3529口人3751亩耕地。村是有东、中、西三条大路横贯南北,新、旧泰莱公路穿其北境而过。村东为方下镇石桥子村,西为方下镇李家店子村,南隔汶河为牛泉镇鹿毛埠村和毕毛埠村,北为方下镇何家庄村。

最初,李、毛两姓居多,当地有“狸猫(李毛)坐地户”之谐语。后毛姓渐衰,其后裔不知所终。今全村共29姓,以张、亓、高、王、房、陈姓为多。居民多为明洪武初年由洪洞或冀州迁聚。

明《嘉靖莱芜县志》载:“鲁西集,县西三十里,斗秤二十七名,四九日。”鲁西集为当时莱芜十七集之一。清康熙《莱芜县志》载:“鲁西集,四九日期,城西三十里,斗二支,秤二连;本县走泰安道也。”鲁西集为当时十一集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莱芜乡土志》载:“鲁西镇,城西三十里。”鲁西为当时六大市镇之一。张梅亭《莱芜县志》载:“辛庄保•鲁西”。建国前后数十年,民间称其为莱芜八大集之一。

据载,从民国初期至1955年,以“鲁西”名区,曾为鲁西区,曾为第十区,曾为第四区;1958年10月,莱芜县划为24个人民公社,以“鲁西”为名,有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2月,24个公社并为15个,鲁西归于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鲁西村先后隶属方下办事处和方下镇。1953年徐志才、王宗义等8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标志着鲁西村进入初级社阶段。第二年,鲁西村划分为17个间,每间有一个互助组,归属庆丰、鲁丰等7个初级社。1957年鲁西村进入高级社阶段,七社合一,称“七一社”,分24个生产队,徐志才任社长,赵正第任书记,房锡华为主任。1958年正式成为行政村(生产大队)。1978年在生产队的基础上演变为24个生产小组。1990年,从村庄规划的角度出发,打破生产队的格局,将全村划为太平、保岳、望岳、华岳、汶阳、向阳、朝阳、文昌、文成、文明等10个小区。

村庄坐落于汶河北岸,当汶水之冲。圩墙首尾尖翘,戏楼高耸如桅杆,南阁北面一石沉重如碇,村寨便如巨型龙舟了。汶河在鲁西村蜿蜒2340多米,若从上游嘶马河村或下游马家庙村看鲁西,村寨便如舟行水中。村人皆熟悉水性,也懂得趋利避害。1957年,为防汶水淹没良田,修筑了260米长、2到3米高、l米厚的汶河大堤。同年引汶河水灌溉村西南占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

人们出而农耕,种植玉米、小麦与大马等;人而贸易,经营门店、小摊和铺面等,过着平静而殷实的生活。

然天灾-亦不是一座寨墙所能阻挡抵御的。

张梅亭主编的《莱芜县志》载:宣统二年(1910),“三月十九日,大雾,北风竟日,桑麦俱冻。四月二十六日,雨雹,长六十余里,阔十余里,麦禾糜烂,禽鸟多毙,树为之童,屋瓦尽毁,鲁西一带,雹灾尤重”。

民国五年( 1916),土匪一部侵扰鲁西镇。

亓因培为张嘉林所撰墓表中说:“(民国)十四年(1925)后,匪氛大炽,乡民扶老携幼,四处逃难,来鲁镇者,奚止数千家。君睹此惨状,太息流涕,废眠食者数日。乃邀请鲁寨士商各户,议修圩墙,异口同声,愿听指示。不数日,而缺者补,残者完,武器亦因之而备。适有土匪蜂拥而至,君以古稀之年,率众登陴,指麾守卫,昼夜不懈。有时势急,开枪毙匪,贼愈丧胆。一方居民赖以安全,咸呼曰:此老寨主之力。”

1939年,日本人侵入莱芜,在鲁西安设据点,从此鲁西不得安宁。碉堡在1945年时为八路军拆毁。

鲁西村广人众,地居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东行西去的官民多经此村,因而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多以经商致富。清末民初,青龙街两面钱庄、酒坊、药店、酱园、麻行、衣铺等,一应俱全。著名的字号,如顺泰恒、义胜永等,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钱庄,民国初年,达到十来家,据说,当时莱芜较大的钱庄,鲁西占了三分之一。有名的三合酒店是由陈张王三家合开的,酿酒为业,生意兴隆。干得最为红火之时,据说,井水即为酒水;后不慎失火,连烧了五天五夜,可见家业之大。刘家所开玉聚恒、玉盛恒糕点店,名气很大,虽时有间断,而今其后人又重操旧业,重整门面,而依然挂出先辈的名号。商业发达,使得富人富户日益增多,可谓层出不穷。村中早年有民谣曰:玉胜恒自觉资本不少,算起来不值三角两毛;张胜云戴着金壳手表,还不如亓琅轩一趟青岛;据说,亓琅轩一趟青岛的花销,就是几十大亩地。

1991年,结合村庄规划,将原来丁字路上直通北门的南北路打通,使之北靠泰莱高速路,南达汶河,成为全村最宽阔的街道.从此代替了青龙街的商业中心地位,成为全村最繁华的街道。各种店铺林立,卫生室、邮局、信用社等皆立于此街。现在的鲁西集也在这条街上,集市上活跃着各种土产、副食、鞋帽、服装、布匹等商品,是方下镇最大的针织品集散地;另外,先前有骡马市,现今成了猪羊市;1990年前,大马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最多时占到1000多亩,因而从古即有麻市。

除商业外,种植业是鲁西的另一大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是全镇的纳粮大户。1978年缴纳了40万公斤公粮,成为方下镇的第一纳粮大村;此外,1957年至1983年,村西南建成了170亩的苹果园,品种有金帅、红星、红玉和伏魁等,丰产期达到350吨,远销外地。1990年以后,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植西瓜,最多时占到全村土地的一半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大村。

殷实的家底使鲁西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尽先机。1950年,村中由李西仪、张丕烈、何方烈等人开设了鲁西联诊所;1958年,该村在全公社第一个用电照明;1966年,有四台拖拉机开进了鲁西,成为全县第一个使用机械化的村庄;1977年,村民亓兴兰成为全村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那时是一台14英寸的红岩牌黑白电视机;1984年,该村拥有同样的电视机60多台,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视村。

1967年至1978年,鲁西曾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锻炼的基地,先后三次共接待40多人。

鲁西人口密集,教育发达。清光绪初年,张嘉林曾设馆授徒。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全县最早的鲁西镇初级小学成立,亦为张嘉林创建,并自任学董。首任教师为秀才李文环。初招学生一个班约30人,开设修身、国文,算术、练字(高年级有作文、史地),倡行新式教育,校址在原官房。后为日本人烧毁。现村中仍于原址鲁西小学,为三层楼房;村西并设鲁西联中。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0考出大学专科以上学生200多名。毕业于山东中医大学的张同震是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西一度成为莱芜28个道会门之首“硬拳道”的总宫,亓象德为总宫长。硬拳道前身为红枪会,本为保家护院,后发展最大时涉及90余村,曾达万人。先曾抗日,后则投敌。1947年亓象德于郓城被人民政府处决。硬拳道在莱芜影响跃达20年,其余部于1948年解放济南时随吴化文起义。

莱芜地区有了0党组织的活动以后,鲁西村成为一个重要活动地点。1933年9月至1935年10月,文成书局成为0莱芜县委的第一个秘密联络点。今遗址尚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斗争之中,历史上还出现了陈莪生等至少32位革命烈士。1947年,莱芜战役中,村中义泰永酒店的店员江怀树用步枪击落了-的一架飞机。他的事迹陈列在莱芜战役纪念馆中。

鲁西特殊的文化历史积淀,使之成为名人辈出之地。清咸丰、同治年间寨主,五品郎附贡生张禹坪,为当时县内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张博泉,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商学士,工于书法,精于颜体,据说“济南火车站”便是他的墨迹。亓子久,北阀时期的-步兵少校。亓耀辉,早年留学日本,曾解救过28名红枪会会员。刘众前,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王汝林,原为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军事组成员,少将军衔。张西铎,曾任福州军区某军政委。白秀成,曾任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陈侠,曾任杭州市委书记。张鲁堂,曾任山东省化工厅厅长。亓象岑,徂徕山起义领导者之一,第一任山东省粮食厅厅长。李汉英,曾任济南铁路局第一任局长。张淦臣,济南军区装甲兵原政治部主任。亓秉锋,现居美国,历史学博士。

走进鲁西,随处可见百年老屋与古树、旧物,随处都有传说与故事。这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的村庄。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到鲁西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