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山东省 > 东营市 > 东营区 > 龙居镇 > 赵家村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赵家村

地名: 赵家村 隶属: 龙居镇
区划代码: 370502105 代码前6位: 370502
长途区号: 0546 邮政编码: 257000
车牌代码: 鲁E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赵家村西依黄河,东南距龙居镇政府19华里,与利津县城隔黄河相望。明朝初年大移民之前,这里原有两个村落,一叫慈家庄,一叫杨家庄。赵姓第一代赵钦,在洪武二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移民至蒲台县的蒲城(今滨州市蒲城乡),第三代赵廉由蒲城迁入此地。后来赵姓人丁兴旺,逐渐成为村里人口最多的大姓,“赵家”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两个村名。赵姓人丁兴旺,财力也相对较强,于是建起了形制和规模宏大的赵氏家庙。此后赵家村名前加上“老观”二字。“老”在汉语里有“大”的意思。老观,即大庙。明末举人赵三川(赵氏第七世),曾任日照县令。知县在当时百姓眼里是很大的官,于是“老观赵”改称为“老官赵”。后人们称“老官赵家”为“老鸹赵家”,疑为口误。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氏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后建庙宇,取名老鹳赵,明末举人赵三川任日照县令,回归故里,改名为老官赵,1945年与潘家合并,更名赵家,1979年因黄河南展工程,迁址黄河大堤东侧房台。

【村址变迁】黄河于宋朝建炎二年(1128年)在河南滑县决口改道东去,夺泗河、淮河在江苏东北部入海。现在济南以下的黄河,当时是一条水清流缓的河流,叫大清河。大清河是条窄深弯曲的地下河,河水面距地面两丈,宽十余丈,水深三余丈。运盐、运粮的船只络绎不绝。人们称为“盐河”。盐河上达济南,下出渤海可通达各大港口,是当时山东境内的运输大动脉。(《东营黄河志》)明初,尽管山东北部是移民迁入地,但也不全是荒无人烟。据《滨州市地名志》载,滨县的769个村中,洪武年间立村的为400个;利津县的大赵、北岭、汀河和陈庄四乡,洪武年间立的村占80%。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镇,利津镇在元代已经成为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利津建城230多年后移民才开始,赵家村距利津城仅10多里,可想当时的村落和人口应相对较多。当时利津周边,有相当多的村庄,麻湾就有胡、宗、于、马四姓家族;而龙居、史口都是不小的集市。据《东营黄河志》载,大清河从现在利津县的张潘马、四图、五庄以西、宫家以东自西南流向东北方向,在今赵家村西南的林家村又折向西北,在今利津县的崔家、冯家、小马家又折向东北,在赵家村北的蒋家折向北,流向利津城。大清河呈s状流淌,赵家正在这个s的中央右侧。据此推知,现在赵家村北的滩地在明末是现在的2—3倍;村南、村东是平坦的沃野。这么多的土地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在大移民之前有村落是必然的。据村西头慈姓(今慈德勇、慈德欣家族)和村东头杨姓(今杨宗修、杨新民、杨洪太家族)家谱记载,这两姓是在明初大移民之前就已居住此地的“坐地户”。此地原为慈家、杨家两个村庄。(另据张述生、张述河家谱记载叫宋阎庄。待考。)

村民历来视宅基地为生存之基,相邻之间宅基地界限和标志十分清楚,也非常稳定,几十年、几百年不会变动。1937年黄河在麻湾决口,将赵家老村淤在了一米左右的土层之下,黄河水退之后,在新淤地上新建的村庄,除了房屋变化之外,宅基、街巷及整村概貌基本无变化。根据这一特点,参照赵家村在搬房台之前的住宅布局可以推断,洪武二年移民前的慈家庄在西,杨家庄在东稍偏北,间隔一华里左右。(1977年搬迁之前,村中间仍有明显的空隔。)另外,老村中间有个很规则的长方形大湾,此湾应是西村住户建房取土所成;在村中大湾的东南方200米处,又有一大湾,应为东村南部人家建房取土形成。如果当时是一个村,建房不可能在村中取土。因此,慈家、杨家是两个村无疑。

明洪武二年,张姓两家(今村西头张述生、张述河家族和东头张守祥、张元河家族),宁姓(今村东头宁文彬、宁保德家族)迁入。西头张姓在慈家庄东侧安家,东头的张姓和宁姓都在东头杨家庄南头居住。洪武二年移民之后约50年,赵氏第三代赵廉由蒲台的蒲城迁入(谱牒学上将一代定为25年),在西边的张姓的东侧住下。推断根据是,一是老村的宅基的布局(见老村姓氏居住区略图),从西向东依次是慈姓、张姓、赵姓;二是赵姓家族的辈分,一般而言,一个家族中辈分高的往往是小份(兄弟中最小的),“小公支赚大辈。”大份多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而小份往往虽父母居住,继承祖宅。现赵氏辈分高的一支为“本”字辈,本字辈的居住区域多在老村“大湾”以西、慈姓和张姓居住区以东。另外,赵氏家庙在村中偏后,很可能是当时西村的东北角。

赵姓人口繁衍很快,三世赵廉迁入后生有6子(琳、璧、玺、玳、玮、琚),13孙,36重孙。此时仅赵姓一族,已有50多户,在当时已是不小的村落。赵姓人口增多,住宅只能向东扩展,于是逐渐把西慈东杨两个村连为了一体。赵姓住户把两个村变为一个村之后,慈、杨二庄就变成了赵姓住户的两头,这样一来,人们称这个村为“赵家”就是很自然的了。随后又有若干姓氏迁入,逐渐成为现在规模。另外,明洪武二年迁入此地的还有潘姓。潘姓在杨家庄南一华里半处立村,村名潘家。后田姓、张姓迁入潘家。1945年潘家与赵家合并为一村,曾一度叫赵潘村,后称赵家村。

赵家村自立村以来,村址有过两次大变迁。第一次变迁是在1937年麻湾黄河决口之后。麻湾决口,是黄河下游多次决口中水量最大,口门最宽,危害最大的一次。黄河冲堤东去,大量的泥沙被喷卷到了口子门的两边。赵家离麻湾仅5华里,正在口子门北侧。洪水退下之后,赵家一带,平均落淤1米左右,村南靠麻湾一带,落淤1.5米左右,原来的村子不复存在。1939年前后,村民在原址上重建新村。尽管新村的轮廓与老村相似,但各家房屋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村容村貌则是另一种模样了。第二次变迁是在1980年前后。这次变迁是由于黄河南展宽工程的实施。黄河南展工程,需要展区内的村庄搬迁。为村庄搬迁,国家在黄河大坝背河一侧筑起房台,由各村在房台上另建新村。所建新村由各村统一布局,统一设计。赵家村从1976年秋开始搬迁,到1980年搬迁完毕。尽管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村民房屋质量较差;受房台面积的限制,村内街巷狭窄。但由于是统一设计,统一布局,整个村容村貌整齐划一,再不是原来散乱无规则的模样了。

【人口与姓氏】明初移民之前,村西头的慈姓和村东头的杨姓,是原住姓氏。洪武二年迁入的有两个张姓(今西头张述生、张述河家族和东头张守祥、张元河家族),据其各家谱记载,西头张姓是弟兄3人迁入,但最终住下的是1户;东头张姓是1户;同年迁入的宁姓是1户、潘姓是兄弟3人迁入。赵姓的迁入是在其第三代。据赵姓家谱和墓碑记载,“赵氏一世祖赵钦自直隶枣强迁至蒲台,传二世(失讳),二世有四子,曰:清、廉、能、干。”赵姓三世的赵廉由蒲台迁入,大约是在洪武二年后50年(谱牒定为25年为一代),已经是明朝的永乐或弘治年间。现全村504户,1800口人。主要姓氏有:赵,张、李、杨、冯、慈、林、潘、田、刘、靳、邱、韩、程、罗、宁、董、马、徐、王等姓。

2019年12月12日,赵家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到赵家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