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江苏省 > 苏州市 > 张家港市 > 乐余镇 > 双桥村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乐余镇双桥村

地名: 双桥村 隶属: 乐余镇
区划代码: 320582104207 代码前6位: 320582
长途区号: 0512 邮政编码: 215000
车牌代码: 苏E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双桥村位于乐余镇区北部,常通港以北,距镇区约2.5公里。东临红星村,南至常通港,西与三干河为界,北与闸西村接壤,村名袭双桥集镇名。

历史由来

双桥村名称的来历与桥有关,因朝东港上东、西面各有一座而得名,双桥村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是南通县管辖时期,在常通港以北一带最早形成的行政村。境内生生庄、大生庄、中圩围建于清光绪30年(1904年),合盛圩围建于光绪34年(1908年),五人合围取名“合盛”。清宣统元年(1909年)围施小圩。民国元年(1912年)围园和圩,翌年围小园和圩,再二年围乾申圩,现1、15村民小组地处生生庄,2、4、5、16村民小组地处合省圩,6、7、8、9、10村民小组地处本和庄,3组为济生头圩,18组为施小圩,11、12组地处园和庄,13组为乾申圩,14组为小乾申圩,17组为小园和圩,8组为大生庄,9组为中圩。全境属刘海沙延伸沙滩积涨而成,围圩最多。

解放前属南通县刘海沙区双桥乡,解放后土改时归属常熟县双桥乡范围,高级社时为乐余乡十七公社。1958年曾为东沙洲公社乐余工区七大队。1962年属沙洲县乐余公社。1959年至1983年人民公社时期-队。1984年至1986年为沙洲县乐余乡双桥村。1987年至2002年为张家港市乐余镇双桥村。

双桥镇历史由来

双桥镇位于镇区北2公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豪绅施延相、何忠良在南通县刘海沙东端沙滩围圩垦值时,围垦民工迫切需要生活用品,始建西街、北街,出租给商人开设小店,因有2条木桥,名双桥镇。后顾云千续建东街和城隍庙1座。该集镇是乐余辖区内历史上最先建成的一个农村小镇。解放前属南通县管辖。

传说中的“牌位镇”就是建于清末宣统年间的双桥镇,初期移居这里的商户,家家都有祖传的牌位(一块长方形木板,树立在木砖上,木板上写有先祖的名字,作受祭之用),里人戏称“牌位镇”。后因镇上有两条木桥,正式定名双桥镇。

小集镇建成初期至抗日战争前,正直刘海沙以东恤菁沙形成,因围垦圩塘渐多,移民渐增,为双桥镇鼎盛时期。镇上有杂店铺、茶食铺、肉铺、药店、粮行、米行、布店及季节性花行等店铺30余家,人来人往,集市繁忙。镇西市梢有关帝庙一座,和尚数十人,香火不断。东市梢有城隍庙1座,庙祝数人。民国34年(1945年)农历6月22日夜,该镇遭抢劫,大小店铺被一抢而光,12人被绑票,是时,人心慌乱,店家亦因资金不足,不敢开张,生意萧条。民国37年(1948年),双桥镇过朝东港以北百余米建有南通县私立崇实中学1所。

解放后,双桥镇划属常熟县管辖。1950年2月,为常熟县常阴区双桥乡人民政府驻地。1962年,隶属沙洲县。镇区面积0.12平方公里。街道长150余米,宽3米,碎石路面,店面房砖墙板门,小瓦屋顶。镇上设有合作商店、双桥供销站兼棉花收购及个体摊贩数家。二十世纪8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镇因南有乐余镇,北有殷茅镇,西有三兴西界港镇,以致周围的购买力被分流,且交通不便,集市渐淡。1985年,镇区面积未增,人口172人。镇东西两座庙已于60年代末改为住房。

镇上现有5家零星小店和20家住户,人口80余人。双桥镇西桥和东桥先后于2001年底和2002年初改建成水泥桥,解放初期的木桥及之后改建的砖拱桥均已不复存在。

如今的双桥

2004年双桥村、团结村、济生村三村合并,合并后的村任然命名为双桥村。如今的双桥村总面积达到了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0亩,下辖41各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753户,总人口近5247人。村党总支委员会下设三个支部,党员人数有136人。全村拥有私民营企业41家,近几年来双桥村上下齐心协力,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双桥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