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海南省 > 海口市 > 美兰区 > 灵山镇 > 仲恺村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

地名: 仲恺村 隶属: 灵山镇
区划代码: 460108101 代码前6位: 460108
长途区号: 0898 邮政编码: 570000
车牌代码: 琼A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仲恺村委会
  在海南岛东北部顶端,邻近琼州海峡东营渔港,位于北纬20°02’,东经110°24’的地方,有一个全琼闻名的革命老区村庄,那就是灵山镇仲恺村。这个村总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折合为1800多亩,其中:农田耕作面积1200多亩。这里生活着郭、邝、严、周、张、洪、林、冯、陈、李、黄、刘、庄、甘、唐等15个姓氏的居民,总人口(包括外出人口)有2100多人,其中户口在籍的1582人,全村人均占有农田面积不足0.6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仲恺村是个行政村庄,分别由“罗陈村”和“橹梧村”两个自然村庄(以下简称为“两村”)组成。现有8个经济合作社,其中:罗陈村有红光、郭宅、大村、后村、后排5个经济合作社,橹梧村有北排、东排、西排3个经济合作社。两村是紧靠在一起的,田连着田,村依着村,一条大铜溪及一大片田野将两村与外村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社区。自古以来两村人民休戚与共,婚嫁互通,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村庄,因此周围村庄的人们习惯地把两村以铜锣和大鼓来相配,俗称为大铜(罗陈)大鼓(橹梧)村。
  两村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据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海南师范大学王俞春教授编著的《历代过琼公传》一书介绍,林姓渡琼始祖为林裕,原籍福建省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唐光化三年(公元898年),林裕被赐进士授琼山县知事,夫人陈氏和儿子林堂随之渡琼赴任。林裕理民廉明,后诏升为琼州府同知。林裕因病卒于任上,时逢中原多故,兵荒马乱,妻儿无法回归福建故里,遂居琼州府城西关(今海口市琼山区工人文化宫)附近。儿林堂生一子名辨,辨生五子思范、思筠、思筵、思篇、思勤。后因家庭人口众多,五思公兄弟为了谋生-分居琼州各地,其中大子思范公居东头(墟)橹梧村。这一历史记载说明了早在唐代已经有先人在两村这块土地生存,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直到清代“康乾盛世”期间,橹梧村林炽率林姓子孙,于乾隆三十一(1766)年大修林氏祖坟,留下了5块祖坟碑记,从此两村先人陆陆续续给后代子孙留存下各姓氏的族谱、祖坟的碑记,以及庙宇、水井、牌坊等石碑和木质匾牌,也就是说两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有三百多年。尽管这些文物留下的文字信息并不是很多,有的仅有廖廖几字,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地见证着,三百多年以来两村的历史发展过程。
  仲恺村所有土地都是南渡江洪水冲积而成的。海南解放以后,为了帮助仲恺村发展农业生产,上级政府特派来海南区地质局和琼山县打井队,来仲恺村打自流井或深井抽水灌溉时,从地下几米深之处,挖出大量的海生贝壳和珊瑚,从这些地质资料中可知,远古时代,这里是南海的一部分,后来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地质变迁,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一片浅滩。到了唐代琼州知府林裕的玄孙林思范公来橹梧村安家居住时,这里除了几处高地以外,其他低洼的地方就像现在的演丰、曲口一带海滨,生长着大片类似红树林一样的橹树和梧树,橹梧村村名便因此而得名。又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千多年以来一年又一年台风的冲击,引发了南渡江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终于填平了这一块南海的浅滩,使之露出水面。又加上两村先人一代又一代不停的平整,最后才形成两村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
  

到仲恺村附近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