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地名分享> 福建省 > 莆田市 > 仙游县 > 大济镇 > 三会村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三会村

地名: 三会村 隶属: 大济镇
区划代码: 350322108221 代码前6位: 350322
长途区号: 0594 邮政编码: 351100
车牌代码: 行政级别: 村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

三会村位于大济镇的东南部,北靠木兰溪,南邻后林、东井村,东连西南村,西界洋坑、阮里村。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0亩,其中旱地120亩;有林地面积1077亩,其中经济林面积936亩。下辖圳岑、郑庄、山后、郑厝、后庄、官边、三公郭、三会张等2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1478户,5652人,其中男2914人,女2738人。有汉、回两个民族,其中郭姓回族人口680人。在外工作人员196人(含离退休人员),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29人,现有大专院校在校生、毕业生42人。

三会村以三会寺命名。宋至清代,三会村属善化里,民国时期,属善化镇会庄保,1949年后,改为会庄乡,属第六区(大济区)。1956年6月改称三会乡,属城关区,1958年9月同,改称三会大队,属大济人民公社。1984年底改为三会村委会,属大济镇人民政府管辖。

三会村地处木兰溪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自唐宋起,村民们努力筑陡,引用木兰溪水灌溉农田,成为粮蔗丰产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视水利为农业命脉,从20世纪50年初起,就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确保农业旱涝保收。1959年2月,仙游糖厂与大济公社在三会大队联办三会甘蔗试验场。后改为大济公社甘蔗试验场。专门进行甘蔗新品种高产稳产试验,推广后全社甘蔗产量年年高产。1983年,全大队种植甘蔗978亩,平均亩产蔗杆10吨,总产达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当时受到省、市表彰,党支部书记谢开明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省农科院授给农技师称誉。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铺设水泥村道3条,全长4.3公里。2003-2007年,群众捐资50多万元,把全村5.85公里的村道铺设水泥砼路面。群众住房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共计新建或翻建新房350座(幢),多为2~3层砖土结构,建筑总面积达45600平方米。

三会村的交通主要受到木兰溪的阻碍,早在民国22年(1933年),经多方人士捐资,创建起三会大桥,不幸于民国34年(1935年)7月,被洪水冲毁。1971年6月,在县人民政府拨款支持。群众献工献料,经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一座长118米、宽4.5米,的石拱桥。但于2002年8月6日又被大水冲毁,只好搭起临时木桥让村民往来。2004年11月,群众集资及上级交通部门补助,重建三会大桥,桥长125.47米,宽9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1米,为截面悬链石拱桥,载重设计为100吨。于2006年8月竣工。2007年秋群众捐建筑大桥亭,增添了三会大桥景色。民营企业家金威集团董事长吴良为为建筑三会大桥、桥亭捐资33万元,为三会小学教学楼捐资20万元。

三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有龙山三会寺,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2~615年)占地36亩,唐时即为丛林,辖86个庵院,僧尼达五百多人。宋之后几经兴废。明末清初大规模修建,历时84年始完工。20世纪40年代末又毁于火。1981年重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禅房等,其主殿建筑艺术基本上保时代风格。还有唐宣宋时石质水糟宋微宗时石盆、古石狮及元代时的大钟、明代书籍、清代木质鳄鱼和碑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有三会中学、三会小学以及1979年建的能容纳1000多座的戏院(内作村部和老年活动中心)。历史名人有清初的郭尔隆等。

到三会村附近的景点: